目前,世界電網已經歷了由初級電網到互聯電網的發展歷程,如國際上形成了北美電網、歐洲統一電網、俄羅斯-波羅的海電網等,我國形成了華北-華中、華東、東北、西北、南方、西藏6個同步電網,目前正向智能電網發展。
堅強智能電網是堅強電網與智能控制緊密融合的現代電網,涵蓋發電、輸電、變電、配電、用電和調度各環節,搭建了功能強大的能源轉換、高效配置和互動服務平臺。IEC主席喬希姆˙施耐德認為:“發展智能電網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目標,以實現經濟的高效發展,支持電力供需平衡和環境友好。
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也介紹:“通過這個平臺,能夠將煤炭、水能、風能、太陽能、核能等一次能源轉換為電能,實現多能互補、協調開發、合理利用;能夠在更大范圍優化能源配置;能夠與互聯網、物聯網、智能移動終端等相互融合,服務智能家居、智能交通、智慧城市發展。”
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通過電網轉換配置的煤炭、水能、核能和新能源總量達16億噸標準煤,約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50%。2012年通過國家電力市場交易的跨區電量達9240億千瓦時。
除特高壓外,我國智能電網發展的其他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果。會上透露,從2009年5月提出發展堅強智能電網以來,國家電網已建成智能變電站220座,正在建設新一代智能變電站,能夠減少占地面積40%左右;到目前累計安裝智能電表1.5億只,實現客戶用電信息采集近1.6億戶;建成電動汽車充換電站353座、充電樁1.5萬個,在環渤海、長三角地區形成了城際充換電服務網絡……正是在電網智能化水平持續提高的支撐下,國家電網接納新能源的能力顯著增強。
數據顯示,目前國家電網并網風電裝機超過6200萬千瓦,成為全球并網風電最多的電網;太陽能發電裝機超過600萬千瓦,成為全球光伏發電增長最快的電網;建成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、太陽能發電研發(實驗)中心,以及覆蓋730座風電場的新能源運行調度監測網絡,掌握了先進的新能源發電與送出聯合調控技術;建成具有10萬千瓦風電、4萬千瓦光伏發電、2萬千瓦儲能和30萬千瓦智能輸電能力的風光儲輸工程,二期工程正在建設。
“推動智能電網和智慧城市的發展,需要不斷分析成功經驗,從而實現由小及大、由課題研發到現實應用的進步,需要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決策過程、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完善的政策體系。”克勞斯˙烏赫勒表示。
近年來,世界各國在發展智能電網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許多突破和重要進展。除我國的堅強智能電網外,美國、歐盟、日本等在電網升級改造、新能源發展、分布式發電、電動汽車、儲能裝置、互動服務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。對此,喬希姆˙施耐德指出:“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,原來沒有聯網的專業需要連在一起,不同的國際標準需要相互協調,這樣才能保證今后的投資安全,各國都能得到益處。”
劉振亞也表示:“雖然不同國家在技術路線、工作重點、具體措施上有所差異,但總體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。中國有句諺語叫‘眾人拾柴火焰高’,國家電網愿與各位同行一道,在基礎研究、科技攻關、設備研制、工程建設、標準制定、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,共同推動堅強智能電網的創新發展。”